2009年4月20日 星期一

我見我思-說不出的地名

  • 2009-04-09 中��� 【晏山�】

     移民社�有�特色:各�地名的�呼、改易,��留下�治者心�、原住者意向、��者角度�自然生�的����,台�更因�力更迭�仍,所以地名的起源和�化,�能由小而大涵�整�台�史;惜乎�後一甲子以�,由於�治者以���中�、��意�形�、封建�理�加於斯土斯民,反倒�地名本有的延展力消失,�不但造成文化想像的�裂,��音的�承也一�流失,近日�於高捷巨蛋站的台��音,�知者衍生的荒�曲解,已作了�明的示�。

     不少台北市民(尤其是非艋�、大稻埕的市民)�於住家三�街以外的世界是一�三不知,�中原因就是少了文化�承和社���之故;然而,若�老一�的台北人,或者�身�社�聆�耆老�的言�,他��於地名的想像�迥�於官方�言。�句��,他�在�及住居地��不��是中山北路X段,而是道以X�通;他�不��大同�、中山�,而是具�叫名��、中�等���。而���的延�正是庶民文化「想像共同�」的表徵。

     �台�史稍有概念者,皆知日人安倍明�於一九三七年出版的《台�地名研究》一�,�台��土�俗、地名典故作了��的解�,�管安倍之��非��,留待��者也不少,但其用心�架�迄今�人出其右。�要�真研�,就知�文地名背後可能有�人原��味、可能是平埔族音�、或�政治表彰之�,最後是日人地名的移植(�山、美�、田中、竹田、松山、田尾、�山、吉野、��等)、�字日��音者(高雄、民雄、玉井、�西、花�等),�大多�地名都有�可考,�便不得。

     但�後的�治文化�不如是。��得十七、八年前,某一�民�籍台北市��在一�座��上,�到城中�何以改�中正�的��情�,�人��到「�以�知�傲」的清楚面貌。�知之�也�致��山�文特�比��金庸武�小�中的「�山��」,殊不知此�山是由日治�代�山町改易而�,�山町是��念首任台��督�山��,�西��山何涉!至於全台各地�是信�、和平、���名的原住民住居地,暗喻以�人的道德�示�加於原住民身上,所以,正名���能休止。

     要破除�地名的�知之境,就得�真探索地名之源,尊重���其�音,知�之後才可能�行批判�承。譬如,台南玉井(�噍吧�的日�近音)改易�美,�也掩�了一九一五年噍吧�武�反日行�的本�,理�改回原有的噍吧�之名。探索地名、自信��,有志者盍�乎�!

2009年1月22日 星期四

欠缺中心理念的海洋國家

  • 2009-01-20 中國時報 【胡念祖】

     馬英九總統就職以來,一直被輿論或民意詬病的問題就是政策搖擺,欠缺中心價值與理念,似乎處處想討好,卻到處令人不滿。同樣的現象亦出現在海洋政策領域。

     馬總統在海洋政策領域中提出「藍色革命,海洋興國」之願景,亦即希望「在海洋上要有革命性的作為,用以振作國家海洋權益」,其中設立海洋部及航政局即為其明文要求的作為。

     但這樣的政策主張與願景到了行政團隊內部就被打了折扣。負責行政院組織改造方案規畫行政院研考會似乎忘記「行政倫理」,一路朝「海洋委員會」去規畫、去宣傳。去年十二月十六日下午「行政院組織改造推動小組」召開第三次會議,終於決定設立海洋部,但其業務是否包括漁業署,則有待進一步協商。今年一月十六日,研考會主委向馬總統報告行政院組織改造方案,又傳出馬總統支持設立「海洋委員會」,業務以海岸巡防署為主,不納入漁業署業務的消息。

     一個總統自己提出的願景與作為,都能在決策過程中如此反覆,實令人懷疑到底問題出在那裡?

     筆者個人過去曾主張設立一跨部會之海洋委員會,即著眼於我國海洋事務職掌分割破裂,涉及之部會機關多達十多個,在各自為政下,實難出現總體之國家海洋政策。但此種主張的基礎或前提是建立在該委員會必須有像陸委會一般的決策權威,使得任何涉及海洋之事務,其他部會機關都只有「執行」之責,而無「決策」之權。譬如在大陸政策領域中,財政部無權決定國內銀行是否可至大陸設分行,交通部無權決定航空器、船舶是否可以直航於兩岸之間,教育部無權決定大陸學歷是否可以承認等。

     但在廿年觀察及參與我國行政組織運作後,筆者實難相信,在中華民國政府裡,一個協調、合議制的機關能有多大建設性作為(陸委會長久被認為是兩岸關係發展阻力,而非助力,亦是如此),似乎唯有採首長制的「部」才能發揮制定政策、起草法規、落實政策功能,才能真正走向「海洋國家」之途。

     研考會在處理政府組織改造方案時,對「海洋設部」欠缺中心理念,方才有漁業署是否應該納入的疑惑,亦才會誤以海巡署為海洋委員會的主體。漁業是人類使用海洋最長久的方式之一,漁業決策與管理不納入海洋部,海洋部豈不缺了一大塊。海巡署目前已是一個部級機關,功能在海域執法,而非海洋事務決策。不當之說法徒然造成價值混亂,並令別的機關心生被併吞之畏懼。試問,內政部部本部哪個人會因為警政署下轄七、八萬大軍而有被併吞之感?

     海洋部應是匯集海洋事務功能之部,而不是一個有缺陷或某部分肥大「怪胎」。台灣是否能成為馬總統心目中的海洋國家,端視他的魄力與行政團隊的知見了。(作者為中山大學海洋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危險中橫不該再搶修了

  • 2009-01-10 中國時報 【賀陳旦】

     去年十一月南投縣政總質詢中,李朝卿縣長和賴忠政議員分別對國道六號〈霧峰到埔里的高速公路,簡稱國六〉發表期待。李縣長呼籲已延遲通車的國六不要到明年三月才通車,希望明年春節前即能卅八公里暢通〈現已開放東段七公里〉。賴議員則擔心有了國六,台十四線〈中潭公路〉人車減少,草屯會變「死城」。

     賴議員的疑慮是有依據的。許多城鎮都因跨區交通系統改變而或興或衰:三峽河運不及鶯歌鐵路;西螺發展被斗六後來居上如是理;甚至日月潭湖艇生意在環潭路完成後一落千丈亦即此理。國六若真如計畫所稱:台中到埔里從兩小時縮短成半小時,請問還有人會從台中進草屯市區去消費吃飯嗎?所謂交通帶來的發展,是屬於資本雄厚,在交流道附近,或靠近景點、大區塊的開發商,不會是原來的小吃和柑仔店。這個景象明年就會陸續呈現在台十四線沿路了。也會發生在蘇花高、花東高走廊上。

     強調給東部居民高速公路好平安回家的論者,可能得先認清當地方產業不敵挾高速車流而來的外資掠奪時,想回的家還留不留的住?引進車流的路,同樣也會把勞動力往外帶走。賴議員的質詢,看到了高速公路建設中比工程環保更深刻的問題──城鄉發展必然為之扭轉。配套不善,地方先受傷害。

     草屯是否因國六而衰落,是交通建設的衍生效應。李縣長期望中橫高速公路早日通車,則引起我們注意交通的直接效應:「車流的路徑會改變」。國工局當初即規畫高速中橫為舊中橫〈台八線〉替代道路。如今花費三五○億高速公路即將通車,怎麼又要計畫再向天挑戰,修通中橫?

     九二一後,行政院於九十三年八月明令不再強修通行中橫。中橫現仍未開放的路段是谷關到德基。仔細來看,受影響的是一,沿線約三千人生活出入,二,六座電廠維修,三,佳陽一帶果菜運送,四,從谷關去合歡山的遊客。就路網來看,明年春天國六通車後,梨山水果、合歡山的遊客經台十四轉國六去台中,將比牛步駛經台八〈危險中橫〉脆弱路段還省時間。另外,雪隧通車後,許多果蔬消費和旅遊客源已經移轉到台北市場,台七甲〈新中橫〉自然成為梨山地區北向的孔道。

     至於台電人進出,有它絕對的地緣關係,無法單純就車流路徑來評估。但台電需求連帶的成本太高了!四年前據說花一七○億修復六電廠,可發一一○萬千瓦,約為總電量二%。去年八月台電重新估計,僅修復青山電廠要二○七億,可供應出總發電量的○.三%。益本各見消長,似乎更不經濟了。所以台電需求應該另案衡量,暫時放在一邊。所以,剩下來的只是第一種需要。

     舊中橫曾在九二一後兩度搶通並付諸流水,國家既已證明一再努力而未成,居民當能諒解不宜強求。就財源而言,也有現成機會。原由「九二一重建基金會」運用的四十五億各界捐款節餘,雖已移往政府「賑災基金會」,今若以災民生活重建目的,運用該筆款項,有計畫的協助居民漸離困境,自力營生。法理情兼顧,再適宜不過了。

     搶通中橫本來就是一個危險念頭,而且是為了一時口頭承諾所冒的國家級風險。如今,有了高速中橫,正可以就各種替案從容評析,化解通車/不通車間對立,來緩和行險的壓力。怎麼還要搶急發包,一意犯險呢?當年,三五○億建卅八公里高速中橫,不能不說是大手筆。為的是買得不與天爭路的智慧,買得不屈就少數民意的勇氣。此刻,新路將通,如何面對舊路?願主事單位明察!

     (作者為前中華電信董事長)

咱的社會:哀古窯 為文化守喪

  • 2009-01-10 中國時報 【李碧勳╱苗栗市(護窯行動聯盟連絡人)】

     苗栗縣是全台唯一保有五種傳統產業的窯爐之縣份,是最具陶窯文化資產的重鎮。但是,其中有三座古窯(八卦窯紅磚煙囪、四角窯和包子窯),因位於苗栗高鐵文化特定區內,土地要重畫,九日上午被縣府配合強勢警力,先把三座窯拆了。在地的「護窯行動聯盟」決定為古窯守喪,並依殯葬禮儀,為古窯逢七舉辦喪儀。

     深具人文歷史價值的古窯,被粗暴的公權力怪手一揮,就給剷平了。從此,苗栗的陶窯文化資產,又缺了一角,不曉得什麼時候,就會統統變為烏有啦!

     國際文化觀光局請來的古窯評鑑委員,認為這些古窯,未具稀有性和獨一無二、且年代不久遠,沒有保留價值,函文給工商發展局,在期限內拆除。這完全是官商勾結的操作。如果按照「國際文化觀光局」這種「國際」邏輯,台灣所有的古蹟與國際間相比,都「未具稀有性和獨一無二、且年代不久遠」,都應該拆除,連總統府也包括在內。

     苗栗縣政府把窯給拆了,也拆掉自己發展產業觀光的台。我們對被消滅的古窯哭泣、憑弔,也為苗栗縣的官僚作為悲哀。

觀念平台─為熟番平埔族平反

  • 2008-12-31 中國時報 【施正鋒】

     荷蘭傳教士Daniel Graviusy在一六六一年,以新港文書翻譯了一本馬太福音。經過三百五十多年,一位來自菲律賓的女婿Edgar L. Macapili,靠著神學的基礎,以及閱讀古荷蘭文的能力,加上南島語言的相似性,有如電影《侏儸紀公園》般神奇,竟然能編纂出版一本《西拉雅詞彙初探》。

     讚嘆之餘,我們看到這群祭拜太祖(阿立祖)的族人,卻又不得不為他們尷尬的身分感到歷史的不公,因為,戰後以來,中華民國政府認為他們過度漢化,拒絕承認他們的原住民身分。

     在清治時期,滿洲政府根據漢化的程度,將台灣的「土著」分為生番以及熟番。在「非漢即番」,以及「漢等於人」的公式下,熟番被迫接受統治者的循循善誘,選擇努力「做人」(當人),卻必須掩飾自己的集體認同,勢必有萬般地無奈。

     在日治時代,殖民者採取比較文雅的修飾,將他們改稱高砂族,以及平埔族,聽來有幾分東方主義般的異國情調。不過,漢化的壓力並未減少,甚至於在一九三○年代之後,由於總督府禁止漢人仕女綁腳,碩果僅存的平埔族終於失去唯一可資區隔的文化特徵。

     儘管有皇民化的威脅利誘,日本政府至少在戶籍的種族一欄,註記了「熟」或是「平」。然而,國民政府為了行政上的方便,只承認高山族或是山地同胞,眼中完全沒有熟番或是平埔族的存在,因此,在一系列的行政命令中,讓原本馳騁嘉南平原的獵鹿民族一夕消失無蹤。

     原住民族在一九九四年六月廿三日舉行「爭取『正名權、土地權、自治權』入憲大遊行」,平埔族人幡然現身,一起獲邀晉見前總統李登輝。當時的總統府祕書長蔣彥士還大惑不解地問道,為甚麼從來沒有聽過平埔族這個名詞?從此,平埔族向政府要求恢復原住民身分的呼聲不斷。

     自來,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對於平埔族兄弟的訴求,大體上是抱著樂觀其成的態度;而地方政府也樂於配合舉辦嘉年華會式的活動,希望透過異國情調般的夜祭,來帶動社區的活化。最具有歷史意義的是,台南縣政府在前年成立「西拉雅原住民事務委員會」。

     然而,在國民黨贏回中央政權以後,一切都改觀了。原本政府答應成立的平埔原住民族事務推動小組,以及相關的計畫與預算,完全被束諸高閣。

     現有資源的排擠,或許是原民會一些技術官僚的擔憂。然而,根據台南縣政府的地毯式調查,目前縣民具有平埔註記者,有三百二十五人,加上其直系血親,也不過五千四百多人,就預算的增加而言,不過是九牛一毛。

     如果還有一點疙瘩,應該是過去以夷制夷的歷史記憶。不過,我們在追求閩客或是省籍和解之際,甚至於高談與中國的和平,政府若堅持將同為南島民族的平埔族拒於千里之外,總是覺得時光竟然是在倒退的,令人遺憾不已。

2008年11月4日 星期二

Google衛星照 地理課活教材

五育中學地理老師黃源誠以Google衛星照協助教學,帶領學生發現太平市隕石坑。
記者江良誠╱攝影

南投市五育中學地理科教師黃源誠,利用Google衛星照片,發現台中縣太平市暗影山地形特殊,帶著學生研究,發現暗影山應是隕石坑,最近又研究車籠埔斷層,希望讓Google超強的地圖功能,成為學生研究地理的好幫手。

黃源誠熱愛地理研究,尤其電腦及網路普及後,相關的地理圖片和資訊取得更方便,成為研究的一大利器。他指導學生進行研究,並配合GIS(地理資訊系統)指導學生深入研究地理現象。

黃源誠在搜尋Google地圖上的衛星照片時,發現台中縣太平的暗影山地形相當特殊,是直徑1.8公里的環形窪地,和周邊山形走勢不同,懷疑是隕石坑。

他帶著學生進一步研究航照圖,並到暗影山田野調查,發現當地地層反轉、有巨礫堆積坑外,另有高壓撞擊及高溫的痕跡,另外還有圓弧狀河流;據此研判暗影山原是隕石坑,經過河流侵蝕才出現缺損。這份研究成果,也成了去年高中地理奧林匹亞競賽的題材。

黃源誠說,不少學生認為地理課要背文字地圖相當單調,但透過網路衛星地圖照片,原本只是抽象的地理名詞,鮮明生動地出現在眼前,增加學生學習興趣。

黃源誠最近也指導兩組學生,分別對名間鄉的水堀和車籠埔斷層進行研究;學生對車籠埔的盲斷層現象很感興趣,希望透過更縝密的資訊比對,確認盲斷層的範圍大小,有助於周邊土地的規劃使用。

【2008/09/26 聯合報】

2008年8月31日 星期日

貧富差58倍創新高 窮人抓狂

  • 2008-08-22 中國時報 【謝錦芳╱專題報導】

 望塵莫及▲台灣貧富差距日益擴大且分布明顯M型化,低收入戶變得更窮。圖為一位57歲的老伯靠揀紙箱拾荒維生,他表示一個月大約只能賺3000元;他沿途找尋紙箱時旁邊一輛賓士車駛過,形成強烈對比。(王錦河攝)

     編按:台灣貧富差距有多嚴重?主計處將於今日公布的全國家戶所得五等分位資料,看起來似乎沒那麼嚴重。但根據本報調查採訪室獨家取得財政部所屬財稅資料中心的全國家戶所得最新廿等分位資料,金字塔頂端的最高五%與最底層的五%相差高達五十八倍,台灣貧富差距已創下歷史新高。這是各界必須嚴肅面對的重大課題,本報特別以專版深入剖析。

     台灣貧富差距持續擴大,民眾叫苦連天。「最近幾個月,客人少了一半,日子不知道怎麼過下去。」一位住在汐止開設家庭理髮店的單親媽媽說,房租電價通通漲,孩子學費也漲了,她的收入卻減少一大半,生活壓力逼得她快得憂鬱症

     這位單親媽媽反映,客人看到媒體報導,景氣差,街頭理髮暴增,只要一百元,她理一個頭原來要二百元,客人紛紛要求降價,害她生意都做不下去。但她強調自己很好面子,再窮再苦也不願去申請低收入戶補助。

     「從米、麵、瓦斯到油電,什麼都漲,生意實在很難做。」在新店中華路開設林家美濃粄條已有十年的老闆娘說,連裝麵的紙碗都漲了,但是一碗魯肉飯,她只敢漲五元,生意算是勉強打平,漲多又怕客人變少。這麼多年從未碰過物價漲這麼凶,只希望不要再漲了。

     最近一年來民生物資柴米油鹽統統漲,市井小民被生活壓力壓得喘不過氣來。但生活在金字塔頂端的富豪,平時進出高級餐廳,穿戴名牌,住豪宅,開名車,還有菲傭侍候,優渥的生活絲毫不受影響。

     差距漸加大 有內外因素

     根據財政部所屬財稅資料中心最新統計,將全國五百廿三萬戶所得資料分為二十等分,以二○○六年的綜合所得分析,金字塔頂端最高五%的平均綜合所得為四百萬元,生活在底層最低五%者平均只有六萬八千多元,高低所得組相差五十八.六一倍,顯示我國貧富差距創下歷史新高。

     儘管過去十年來台灣經濟成長平均達四%以上,但底層民眾不僅未能分享到經濟成長果實,日子反而更苦。

     台灣貧富差距自二千年起明顯惡化,最富裕的五%與最窮五%的平均所得差距在一九八八年為三十二倍,二千年達到四十倍,二○○三年跳升至五十一倍,二○○五年為五十四.八一倍,到了二○○六年擴大至五十八.六一倍的歷史高峰。

     稅制不公 新貧近貧增多

     政大國家發展所講座教授王振寰指出,這些年來高所得者收入逐年增加,低所得者收入卻減少,窮人更窮,富人更富,已成未來貧富差距更加惡化的基因。台灣貧富差距拉大有外部與內部因素,外因是全球化與中國崛起,內因是台灣未善用中國崛起之勢適當調整產業結構,其次是不公平的稅制。

     「這十年來低所得者收入不增反減,物價指數卻上漲十%以上,這是他們生活困頓的主要原因。」台大社工系教授林萬億指出,若以一九八○年為基數,這廿多年來所得分配的確有兩極化趨勢,自二千年以後,低所得組的可支配所得不增反減,高所得組卻是增加的。而在貧窮線調整幅度有限之下,台灣的新貧與近貧一族明顯增加。

     在知識經濟時代,未來即使景氣好轉,貧富差距不見得就會縮小。林萬億認為,政府必須以更積極的方式來縮小貧富差距,具體作法就是提升就業率以及提高稅收的所得重分配效果。

 

財稅資料 較貼近貧富事實

  • 2008-08-22 中國時報 【謝錦芳】

     主計處家庭收支調查,把全國分為五等分,近年來最高廿%與最低廿%所得者差距變化不大,二○○一年達到高峰為六.三九倍,之後略微下滑,二○○六年為六.○一倍。主計處今日將公布最新的統計。

     比較財稅資料中心與主計處的統計,究竟那一項資料較能夠呈現國內貧富差距實況呢?首先,,財稅資料中心的統計是依全國納稅人申報綜合所得而來,總計達五百廿三萬戶;主計處則是每年以抽樣調查一萬三千多個家庭而來。

     其次,財稅資料中心以廿等分位計,比較金字塔頂端五%與最底層五%的納稅人平均所得,較能看出明顯的差距。主計處的調查主要以五等分位,但受限於調查方式,面對敏感的所得問題,受訪者也不容易完全吐實,調查結果有其侷限性。

     第三,財稅資料中心的綜合所得資料也有不足之處,目前我國停徵證所稅與土所稅,而股票土地都是富人致富的最大所得來源,這兩項資本利得都不在申報範圍。最高與最低五%所得者差距五十八.六一倍,也是被低估的。